地 址: 山西省太原市高新区清控创新
基地D座7层
电 话: +86 (351) 3524355 3525667
手 机: 18601018739E-mail : sxhykj@hytechie.com
在公路交通网络化背景下,路互通、车联网、人互联、信息网络化传播与共享成为公路交通网络化运行的主要特征。因此,针对公路网的路网运行监测与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目前,通过视频技术获取交通数据、信息是高速公路路网监测的主要途径,极易受到恶劣天气环境及光线条件的影响。视频技术的特性决定了其对交通事件的检测并非直接检测,在天气、光线、环境等条件的影响下,以及图像处理的过程中都会不可避免地出现信息误差,很难保证路网交通路况实时信息的准确性,降低了突发事件预警与应急处置的效率,由此导致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
禾源科技的智能化高速公路路网运行状态实时监测系统采用先进的全自动雷达实景监测技术,可以在全天候条件下、全天 24 小时采集实时、准确的交通数据,发布于 GIS 地图,结合气象要素仪监测到的气象相关信息,为路网监测中心提供更加全 面、及时、准确的实况交通数据。弥补了传统手段的不足,实现了全天候、全天时的自主监测,结合数据采集处理能力,真正做到了自主化、智能化的交通运营管理。
1、真正全照度、全天候全自动事件监测系统
全事件监测软件界面
2、真正极低误报率:全天候条件下24小时<1起
WSDR雷达自动事件监测系统的误报率为每24小时<1次。
基于预先设置的自定义规则,系统的软件可以自动对实时监测到的事件进行分析归类,并对超出自定义参数的交通行为进行报警。
极低的误报警次数及误报警频率:
系统监测性能表现
WSDR雷达全自动事件监测系统在监测过程中,如果测量结果超过系统中设置的阈值时,将自动生成警报:
◆ 车速超过阈值
◆ 车辆慢行
◆ 所有的阈值在系统安装时设置,也可根据交通状况进行自动调节。
3、 交通全事件检测: 车辆慢行、停车、逆行、超速、拥堵、事故等
系统可以由业主根据道路设计标准、实际使用要求、现场实际安装条件设置所需的报警规则,来区分慢速、拥堵、停止、逆行、超速、拥堵、事故等事件,并实时发出报警。
慢速拥堵事件界面
4、 道路封闭区闯入检测:监测行人、动物、抛洒物
系统的360°覆盖特性使其可以实时监测到路面外围周边的区域,高速公路或者隧道内的行人、动物、抛洒物都可以被实时准确地监测到,并基于预先设置的规则进行报警,避免重大事故及二次多次事故的发生。
系统对行人的监测直径是700米,对抛洒物的监测直径是300米(视现场实际安装条件而定)。
5、灾前预警
隧道运行安 全环境的感知及交通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取决于交通实况感知的精 确性与实时性,不论是暗适应、光适应等光线条件,还是遇到任何异常交通事件,如车辆故障、夜间停车、行人闯入,或者追尾、拥堵等异常事件,以及烟雾、火灾等隧道紧急情况,通过隧道运行安 全动态实景监测系统,监控中心都会获得每24小时<1次误报的实时监测和报警。
另外,本系统通过应用先进的全向广域毫米波雷达技术可以先于火灾检测系统传感器对火灾进行灾前预警。在发生火灾前雷达可以尽早预警车辆的紧急减速、停车、超速、碰撞等,在火灾烟感温感传感器未达到启动条件时,将报警信息第 一时间发给管理人员,为事件处理和救援提供尽早的时间窗口,而且可以穿透烟雾、爆燃等视觉不可见障碍,准确定位被困行人、车辆的实时运行状态。为隧道运行安 全与应急救援提供极 佳解决方案。
6、1000m直径360°全范围覆盖
每个WSDR雷达自动监测传感器都可以实现对1公里范围内每秒4次的360度全 方位监测。传感器的监测范围可以覆盖整个路面以及每条车道的各个方位。
公路运行安 全动态实景感知系统是将可视科技与微波传感器相结合的系统化方案,传感器需要被准确定位安装以实现全范围监测。系统可以不断监测车辆的平均速度和次数来直接提供精 确的交通分析数据。
7、全天候、全天时工作,75000小时平均无故障时间。
本系统不受任何天气、光线环境的影响,包括雾、烟尘、风暴、雨雪、眩光、全黑等情况下都可正常工作,监测功能不受任何影响。
传统的事件监测会受到不利天气条件、光线环境和极端雷电条件的影响。该系统可以为需要它的业主提供极 佳的监测方案。
8、 低照度及不可视环境下的道路实景感知
WSDR雷达自动监测传感器可以做到对所覆盖区域的实时实地实景感知。
当隧道内事故发生时,以火灾为例,传统的视频摄像机事件监测技术在高热与烟雾环境下会很快失效。但本系统的高频微波信号可以穿透烟雾,准确定位被困行人和车辆,并在小于10秒内自动报警。
9、智能道路可变信息标志自动预告预警
任何异常事件报警被触发时,系统同时依据预案自动将异常事件通过可变信息标志、可变限速标志、车道指示标志等自动发布预警给司乘人员,实现对车流车速的动态调控和诱导,增加道路通容量,减少交通拥堵,防止二次事故和连环事故的发生。
实践证明,采用该系统,至少可以降低道路安 全事故30%,同时提高交通流量,进而降低交通污染,均衡交通流平顺性,信息的及时推送,降低驾驶员驾驶紧张感,提高了驾驶员的舒适性,可以整体有效提高交通运输设施安 全水平及服务水平。